粗纖維測定儀主要通過化學試劑消煮與重量法結(jié)合,去除樣品中的淀粉、蛋白質(zhì)、脂肪等雜質(zhì),最終測得殘留的粗纖維含量,核心是模擬人體消化過程中不可分解的膳食纖維檢測。
其原理基于 “分步消煮 - 過濾 - 稱重” 的邏輯,通過特定試劑依次去除非纖維成分,具體流程如下:
- 酸消煮階段:用煮沸的稀硫酸(如 0.128mol/L)處理樣品,破壞細胞壁中的半纖維素、果膠等,同時溶解淀粉、部分蛋白質(zhì)和礦物質(zhì),使粗纖維初步分離。
- 堿消煮階段:酸消煮后,用煮沸的稀氫氧化鈉(如 0.313mol/L)繼續(xù)處理,進一步去除樣品中殘留的蛋白質(zhì)、脂肪及部分木質(zhì)素,僅保留抗化學分解的粗纖維(主要為纖維素和少量木質(zhì)素)。
- 過濾與干燥:消煮完成后,用定量濾紙過濾殘留物質(zhì),去除試劑殘留,再將濾紙與殘留物放入烘箱(105℃左右)烘干至恒重,稱重記錄。
- 灰化校正:最后將烘干后的殘留物放入馬弗爐(550℃左右)灰化,去除濾紙及殘留有機物,通過兩次重量差計算粗纖維的實際含量。
目前主流方法以國家標準為依據(jù),核心差異在于試劑濃度和操作細節(jié),常見兩類:
- GB/T 5009.10-2003(傳統(tǒng)法):手動控制消煮時間(酸、堿各煮沸 30 分鐘),需人工監(jiān)控試劑沸騰狀態(tài),適合少量樣品檢測,成本低但操作繁瑣,誤差相對較大。
- 自動儀器法(主流):儀器內(nèi)置加熱模塊、試劑添加系統(tǒng)和計時程序,可自動完成酸煮、堿煮、過濾、洗滌等步驟,一次處理多個樣品(通常 6-12 個),且能精準控制溫度和時間,誤差小、效率高,廣泛用于食品、飼料行業(yè)批量檢測。
主要用于谷物、飼料、果蔬、食品等樣品的粗纖維檢測,比如測定小麥麩皮的粗纖維含量以評估飼料營養(yǎng)價值,或檢測蔬菜中的粗纖維來分析其膳食纖維水平。